年初,四川省博物院举办了“吴凡任启华捐赠陈子庄作品展”,展出吴凡、任启华捐赠的陈子庄藏品213件,其中包括陈子庄的书画作品、亲笔书信、便条和由其学生代笔的书信百余件。陈子庄,这位一生穷困窘迫却有着超凡艺术感觉和卓越创作才能的艺术家,与吴凡有一段深刻的交往。就是这段交往,让陈子庄在去世之后由名在一隅而走红全国。 ——编者 最近,因为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尤其是近40年的美术,我查阅了不少的历史资料,发现陈子庄被突出介绍是在1986年。也就是说,陈子庄的被中国美术界广泛了解,他与黄秋园并列成大名应该是1986年被《美术》介绍以后。但我却在《美术》1982年第6期发现有一篇介绍陈子庄的文章,那就是吴凡先生的《奇而实朴变而更真——怀念陈子庄和他的艺术》。在《美术》杂志上,这应该是第一次介绍陈子庄。吴凡是中国当代著名版画家,其一幅可爱的小女孩吹蒲公英的作品在国际大展上获金奖,该画名叫《蒲公英》,因意趣盎然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他本人是四川省美协副主席。作为一个优秀艺术家,他发现了在四川画坛仅有一定名声的陈子庄本是个极为优秀的画家。吴凡与陈子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就有比较深的交往。陈子庄在困厄潦倒中于1976年去世,之后,吴凡就自觉地承担起了宣传陈子庄的任务。吴凡在该文中介绍了陈子庄的生平、他一席引车卖浆的困厄人生、他的生卒年。此文发表距1976年陈子庄去世刚好6年。当然,此文更多介绍的是陈子庄的艺术。吴凡指出了陈子庄“总善于从看似平凡的大自然景物中发现出不平凡的美,淬砺笔墨而成为跳动着生命的艺术,他把对乡土的挚爱之情,融溶于笔墨中,画成了作品的灵魂。”这一点的确是陈子庄艺术的一个非常难得的特点。陈子庄所画,多半是他身边那些川中的丘陵,成都平原附近的一些小山,乃至成都平原的景色,这些根本不入古典山水画家法眼的画材,也从未进入今天山水画家的画图。但这些寻常的丘陵和小山,平原上的田畴农舍、牛羊鸡鸭、水禽野鸟,在陈子庄的笔下却是那么的平易亲切,全然没有古典山水隐逸超然、不食人间烟火的特征。吴凡在文章开篇时就点出了陈子庄艺术这种平易亲切的精神性特点:“充溢于画幅,引起读者精神共鸣的是总体的情、意、趣、格,而不是局部的枝节点画。”吴凡特别提到陈子庄喜欢使用的一个古典绘画美学不太常用的术语“意度”。吴凡认为,画面中的这些情、意、趣、格就是“意度”,其实就是包括画家内在的品格、天分、学养,生活积累及胸怀等主观的表现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在既扎实又通脱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艺术形成强烈的个性色彩,并为其表现手段开出了无数法门。吴凡这篇第一次介绍陈子庄的文章附了陈子庄在他简陋的房间里作画的照片,还有20幅作品的图片,其中黑白图片11张、彩色图片9张,同时文中还有对这些图片的赏析。这样,在如《美术》这样中国最权威的刊物上第一次介绍陈子庄的生平、绘画作品、创作思想、观念等等,就应该给美术界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了。 《山村》 其实,在1982年之四年前,即1978年,也就是陈子庄去世刚两年,吴凡就专程由重庆去成都,准备促成《陈子庄作品选》的出版,并为此撰写了画册的序言。吴凡第一次向社会正式介绍陈子庄。在这篇序言中,亦如其题目所言,吴凡强调了陈子庄艺术《表现大自然的生命》的特点。吴凡在文中说道:“作者尊重大自然生活的真实,并且以诚实的态度去观察、体验、认识那真实。生活真实的光彩,总以多种形态从多方面显现出来,非某一模式可以局限。因此,作者总是从不同的角度独具慧眼地去理解大自然,对美的生命的形态和内涵有所发现,从而有所创造。”在文章中,吴凡特别强调了陈子庄艺术中不追求外表的逼真,而追求景物内在的生命,而对对象大胆的夸张与变形,强调了陈子庄艺术中浓重的情感色彩,强调了陈子庄艺术中突出的意境创造的特点……这篇完成于1978年2月的文章,距离“四人帮”倒台才一年多的时间。文章还谈到陈子庄穷厄窘困以至买不起画纸的生活,及书画中呈现出的无声的抗议。那时的陈子庄,极少有人认识到他的价值,这部1978年就准备出版的《陈子庄作品选》也因此阻力重重,一直拖了4年,到了1982年才出版。吴凡这篇写于1978年的序也到1982年才得以公之于众。 1985年3月,在《美术》任编辑的栗宪庭给吴凡去了一信。在信中,这位在“我童年学画时就认识”“您的大名”的年轻编辑说:“此信是为石壶的画而写。我准备搞一期国画,据不少人向我推荐石壶先生的画,并说您的收藏极多,如果您同意,我寄几个胶卷(彩、黑白)给您,请您代选,代请人翻拍,并撰文介绍,文以四千左右为宜,画的照片四月底交我,文章五月底给我,可否?”栗宪庭要搞的这一期国画专题,到1986年1月才出来,这就是《美术》1986年第1期。这期还真是中国画的专辑,有谈中国水墨画发展的,有谈80年代中国画展分歧的,有谈吕凤子的,有谈高剑父的,有中国画探索的,这期没有发表介绍陈子庄的文章,只介绍了陈子庄12幅速写作品。 吴凡从7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宣传陈子庄,前后写了近20篇关于陈子庄的评论发表于各种报刊上。吴凡对陈子庄多年的宣传,到1986年是个质变式的转折。如果说,吴凡此前对陈子庄艺术创作、观念、成就的宣传是对陈子庄个人的评价的话,那么,王朝闻在当代美术史上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的节点,推出陈子庄作为中国艺术生命生生不息的代表,亦如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美术界的头面人物们推出黄秋园一样,中国美术界的这些领军人物是把陈子庄和黄秋园当成反对全盘西化的传统美术生命力的代表去看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吴凡在当代美术史上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如果没有他对陈子庄持之以恒的研究与推荐,在反击全盘西化回归中国的美术思潮中,我们将缺乏陈子庄这么一位民族美术的杰出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吴凡推出陈子庄,就不仅仅是为画坛推出了又一个名家,而是推出了当代美术史上由全盘西化向中国回归历史节点上的一个标杆性人物。 陈子庄的儿子陈寿民在《父亲陈子庄》一书中感慨地说:“吴凡先生是国内最早宣传陈子庄艺术的第一人,吴先生是一位真正热衷于绘画艺术的美术家,也是一位具有修养和慧目的学者。他竭力为中国画坛推出一枝绚丽多姿的奇葩,可谓其心亦诚,其功亦高。” 《古瓶牡丹》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